钢笔论坛
标题:
请问为什么中油笔粘度很低?
[打印本页]
作者:
有问笔答
时间:
2012-4-20 09:29
标题:
请问为什么中油笔粘度很低?
中油笔是介于中性笔和油性笔之间的一种新型圆珠笔。中油笔油墨粘度较圆珠笔油墨低,更接近中性笔,书写流利光滑; 写后速干;有良好的耐水性; 线迹色彩鲜艳,一年不盖帽仍可书写。中油笔的书写介质也是油性的,为什么比传统的油性圆珠笔粘度低很多呢,这方面文献好少,请大家帮忙,新人,第一次发帖,希望成功
作者:
有问笔答
时间:
2012-4-20 14:42
呜呜~~~~(>_<)~~~~ ,没有人理,自己顶一下,跪求帮助
作者:
ralfes
时间:
2012-4-20 14:47
应该是溶剂的配方改良了吧,具体成分不了解,等高人解答。此外好像三菱,Pilot,斑马,还有Schmidt,施耐德各家的配方也不同。
作者:
manzxno1
时间:
2012-4-21 08:45
中油笔的开发主要是改善圆珠笔书写的手感流畅性。
要提高手感,可以降低油墨的粘度、或者提高油墨的触变性。而国内开发的中油墨水趋向与降低油墨粘度,国外的话基本是针对触变性的改善。
作者:
nbsong
时间:
2012-4-21 16:53
施耐德的中油笔就是圆珠笔,没什么特别的。
作者:
有问笔答
时间:
2012-5-8 20:44
回复
4#
manzxno1
亲说的非常正确,很有见地。 恩,目前我就是按提升触变性的方法对中油笔油墨进行改性的,但是有个问题,提升触变性只能靠添加触变剂吗?还有其他方法吗?不知道这方面的资料在哪儿能找到?实在太少了,森森地为我的未来担心,我到底能不能毕业呀
作者:
bailala
时间:
2012-5-8 21:12
一年不盖笔帽仍能书写不是中油笔的特征,中油笔这点上继承了圆珠笔的特点,多年不盖笔帽都能书写。
一年不盖笔帽仍能书写 one year capless off system 是schmidt的技术,用在宝珠笔上的,其实schmidt也只用在高档的宝珠笔芯上。
我觉得三菱,Pilot,斑马,Schmidt,施耐德、克quickflow的中油笔的差别就在于偏油性还是偏水性。不过一直没有机会测试一下。
作者:
有问笔答
时间:
2012-5-9 09:52
回复
7#
bailala
中油笔就是油性的吧,“偏油性”和“偏水性”如何界定?提高触变性可以使其在较低粘度下,保持良好的书写性能。
作者:
ralfes
时间:
2012-5-9 13:31
本帖最后由 ralfes 于 2012-5-9 13:32 编辑
回复
8#
有问笔答
中性笔是油性笔和水性笔的中间产物,所以粘稠度介于油性笔和水性笔之间。而中油笔试中性笔和油性笔的中间产物,黏度介于油性笔和中性笔之间,所以应该不存在偏水性一说吧。它的粘稠度一定比油性笔小比中性笔大。不过并非说粘稠度越低就越柔顺的,就如中性笔的书写体验不一定差于水性笔那样。记得以前一些便宜的国产原子笔(一次性的那种)刚开始的时候不好写,等用了一段时间的时候就很好写了,因为笔珠倍磨损掉了一部分,出油量刚好适中,让它变得异常柔顺,而到了快用完的时候因为磨损的关系,出油量更大,这时候就不太好写了,容易漏油,寿命也快结束。所以如果它的出油达到一个合适的速度,能达到最好的书写体验,我想这也是中油笔柔顺的原因吧。证据之一是G2标准的中油笔的装同样量的油墨,它的书写寿命(长度)介于油性笔(8000到10000米左右)和中性笔(800到1000米)之间,一般是3000米左右。所以可以判断它的出油速度大概是在那个区间。
作者:
manzxno1
时间:
2012-5-9 13:34
宝珠笔是水性笔,跟圆珠、中油根本是两条路线。
宝珠笔如果做到1年不盖帽确实是相当的好了。
圆珠、中油3年不盖帽也没啥稀奇的.
作者:
ralfes
时间:
2012-5-9 13:42
回复
10#
manzxno1
能书写和一笔出水不是一个概念呢。如果每次写字之前总要用力划几笔才能写出字来,那么心情会很不爽。就如一只钢笔如果写字的时候首笔飞白,我会毫不犹豫地扔一边去。记得以前某大神说过,很多时候灵感就是一闪而过的。宝珠笔要么就是不出水,要么就是一笔出水,这一点不错呢。圆珠笔很多牌子的做不到一笔出水。反而是日本的品牌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用圆珠笔的人就是图方便,懒得伺候嘛。
作者:
有问笔答
时间:
2012-5-9 16:08
书写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一笔出水不正是高触变性的结果吗?非同类产品比较粘度似乎没有太大意义,中油笔的粘度低于中性笔,但是书写更顺滑。但是同类产品粘度越低应该越柔顺吧(前提是保持稳定,不能出现静态渗漏)。楼似乎歪了,我想问的是中油笔比传统油性笔顺滑这么多,配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改进?他们的基本成分似乎是一致的。。。。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museu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