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缂丝香袋。。。
[打印本页]
作者:
景熙堂
时间:
2012-6-25 21:07
标题:
缂丝香袋。。。
[attach]494991[/attach]
[attach]494992[/attach]
[attach]494993[/attach]
作者:
一把手
时间:
2012-6-25 21:16
好东西
作者:
sj20
时间:
2012-6-25 21:18
缂丝是什么啊
作者:
景熙堂
时间:
2012-6-25 21:38
缂丝是什么啊
sj20 发表于 2012-6-25 21:18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的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作者:
北无忌
时间:
2012-6-25 22:27
回复
3#
sj20
通经断纬一种织法,费工,往大了说就象织地毯。
作者:
wcq_828
时间:
2012-6-27 20: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cq_828
时间:
2012-6-27 20: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hhk
时间:
2012-6-27 22:08
刻丝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6-28 19:31
关于缂丝的称谓,历来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字书《玉篇》释“缂,紩也,织纬也”。宋代庄绰《鸡肋篇》以及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论》、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诸书均作“刻丝”,宋末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写为“克丝”,宋代洪皓的《松漠纪闻》、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又称“克丝”。清代皇家著录宫廷书画的《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中均记做“缂丝”。“缂”、“刻”、“克”、“克”四字音同。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本字应当是“缂”,探其究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断纬”的技术特点。对于丝织工艺当谓“缂”,而对于金木工艺则称“刻”。字各有所当,故“刻”、“克”皆为假借。
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 通经断纬”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6-28 19:38
80-90年代,从日本获得很多帮助和借鉴--------因为当时国内并无缂丝需求,多数为日本加工和服腰带。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6-28 19:53
有男人用的物件吗?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museu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