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来水笔的国标GB6140-85:
本标准适于具有蓄贮水溶性染料为色素的液体墨水及金属笔尖装置的自来水。
1 分类和级别
1.1 自来水笔分金笔和铱金笔两类。金笔尖用金合金制成,笔尖尖端焊有铂族合金,铱金笔尖用不锈钢制成,笔尖尖端焊有铂族合金或耐磨硬质合金。
1.2 铱金笔分高难度级铱金笔和普通铱金笔两种。
2 技术要求
2.1 各级自来水笔的指标必须符合下表规定:
项目名称 | 金笔 | 铱金笔 | ||
高级品 | 普级品 | |||
笔尖滑度 | 主要书写面:正面偏左30o、偏右30o光滑,反面一般好写(参照实样) | 主要书写面:正面偏左30o、偏右30o光滑,反面一般好写(参照实样) | 主要书写面:正面偏左30o、偏右30o光滑,反面一般好写(参照实样) | |
抗漏水性 | 70mmHg 高不滴漏水 | 50mmHg 高不滴漏水 | 30mmHg 高不滴漏水 | |
连续书写 | 30min 不断水 | |||
间歇书写 | 20min 不断水 | 15min 不断水 | 10min 不断水 | |
笔尖夹着力 | 疲劳前不大于200g,疲劳后不小于50g | 疲劳后不小于40g | ||
抗蚀性 | 镀铬层 | 外表件4min不露底,内部件3min不露底 | 外表件3min不露底 | |
铝氧化膜层 | 外表件40s不起泡,内部件20s不起泡 | 外表件20s不起泡 | ||
字迹粗细 | 不大于0.30mm | 不大于0.40mm | ||
明尖型不大于0.35mm | ||||
吸水量 | 笔杆口径大于11.2mm的不少于1.2ml,大于10.5mm的不少于0.8ml,小于10.5mm的不少于0.6ml(特殊结构吸水量例外) | |||
外观 | 1.表面光洁 2.字迹、商标能识别 3.配件平服牢固 |
3 检验方法
3.1 笔尖滑度
3.1.1 将试笔吸入1/3以上的测定墨水,手握试笔与纸面成45°~75°角,在70g/㎡书写纸的反面上(下垫玻璃板),以一般书写负重连续写“8”字,“8”字大小约宽7mm、高10mm。
3.1.2 以手感对照同类级的自来水笔尖滑度实样鉴定合格与否。
3.2 抗漏水性
3.2.1 测定抗漏水性的仪器及材料如下:
a.减压仪(图略)。定量吸水落石出速度为500mmHg/min,减压测定速度为80~90mmHg/min。
3.2.2 测定方法与步骤
3.2.2.1 试笔的湿润处理:将试笔吸入测定墨水,并联浸于30~35℃的测定墨水中(暗尖笔浸至笔项端面)3h,其间1.5h后,以吸水部件重复吸入并排出墨水3~5次,使书写部件充分湿润。
3.2.2.2 抗漏测定:将测定墨水滴入或压入试笔吸水量的四分之一以后,继续将墨水压入试笔笔胆内。然后,将试笔插入笔架,笔尖垂直向下,置于减压仪真空罩内,封闭真空罩,进行减压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规定值后,观察试笔是否滴漏墨水,以确定试笔合格与否。
3.2.3 笔囊吸水结构抗漏测定
3.2.3.1 湿润处理:将试笔头部(笔尖、笔舌、储水器、尖套组合件)浸入30~35℃测定墨水中3h,其间1.5h后,用玻璃棒搅拌一次,使书写部件充分湿润。
3.2.3.2 将已湿润的组合件,由离心机甩脱墨水,然后注入笔囊容积的四分之一测定墨水,将笔囊插在组合件上。
3.2.3.3 吸水器的试笔滴入或压入吸水量的四分之一测定墨水后,笔尖朝上,离心机倒甩,使墨水甩入胆内。
3.2.3.4 测定方法按3.2.2.1和3.2.2.2进行。
3.3 连续书写
3.3.1 测定仪器及材料如下:
a. 连续书写机(图略)的书写速度为80±10个“8”字/min,夹具重量为25g。
b.70g/㎡书写纸。
c.测定墨水。
3.3.2 测定方法与步骤
将试笔吸足测定墨水,笔尖尖端垂直向下,然后再掀掉两滴墨水插在连续书写机夹笔架上(与水平面成50°~70°),启动电动机,在书写机上连续书写30min,检查连续书写是否断水。
3.4 间歇书写
3.4.1 测定仪器及材料如下:
a.间歇仪(图略)
b.划线用纸:70g/㎡书写纸。
c.测定用墨水。
3.4.2 测定条件如下:
a.温度:35±2℃。
b.相对湿度:60~70%。
c.风速:0.6±0.1m/s。
d.书写负重:暗尖笔60g;明尖笔120g。
e.划线长度:50±10mm。
f.书写速度:10~20mm/s。
3.4.3 测定方法与步骤
3.4.3.1 将试笔吸足测定墨水,笔尖垂直向下,然后再掀掉两滴墨水。
3.4.3.2 将试笔插入间歇斯底里仪测定箱的插孔中(试笔与插孔平面垂直),记下起测时间。
3.4.3.3 等第一支试笔达到指标规定时间后,取出进得划线测定(试笔与纸面成55°±5°)。
3.4.3.4 以试笔在两次划线长度内,不出水作断水论。
3.5 笔夹夹着力
3.5.1 测定仪器及材料如下:
a. 笔夹夹着力测定仪(图略)。
b.笔夹疲劳测定仪(图略)。
c. 插片厚0.8±0.02mm。表面光洁8级、表面硬度不低于HRC60。
d.插片下速度为300±10mm/min。
3.5.2 测定方法与步骤
3.5.2.1 笔夹疲劳前夹着力测定:将笔夹连同笔套固定在笔夹夹着力测定仪夹具上,并将插片插入笔套与夹珠之间(深度为10mm),开动仪器,使插片逐步下移至脱离笔夹时为止。仪器指针所指数值以g表示。
3.5.2.2 笔夹疲劳测定:将试笔固定在笔夹疲劳仪测定架上,将推板插入在夹珠以上3mm处,调整推板往返间距(3mm),开动仪器进行测定(推开速度为60~70次/min,弹性夹推100次,弹簧夹推1000次)。笔夹经疲劳试验后,再次按3.5.2.1测定其笔夹夹着力。
3.6 抗蚀性
3.6.1 测定抗蚀性的仪器及试液如下:
a.试管。
b.试管架。
c.试件挂架。
d.水浴锅及塑料丝。
e. 盐酸(GB622—77):4N溶液,将150ml盐酸渐渐倒入300ml的蒸馏水中配成)。
3.6.2 测定方法与步骤
3.6.2.1 在一排容积10ml试管内各注入4N盐酸溶液5ml,然后将试管与试架一并浸入水温25±1℃的水溶锅中(在试件未浸入前溶液保持25±1℃)。
3.6.2.2 试件用沾有酒精的棉花擦干净,并挂在试件挂架上.试件同时浸入试液中,到规定时间取出试件,用清水漂洗,取出后在200~250lx照度下观察试件镀铬层是否露底,以不露底为合格(商标、线脚、切口处不作露底计算)。
3.6.3 铝氧化膜层耐蚀测定仪器及试液如下:
a.滴管。
b.放大镜(5)倍。
c.氢氧化钠(GB629—81):10%溶液。
3.6.4 测定方法与步骤
3.6.4.1 将被测零件用酒精擦干净,用融溶石蜡圈出约0.5cm圆面积,在25~30℃的条件下滴上试剂。
3.6.4.2 至规定时间,在200~250lx照度下用5倍放大镜观察,以不起泡为合格。
3.7 字迹粗细
3.7.1 测定仪器及材料如下:
a. 读数显微镜(20倍)。
b. 划线仪(负重25g)。
c. 胶版纸70g/㎡。
3.7.2 测定方法与步骤
3.7.2.1 将试笔吸足测定墨水,笔尖尖端垂直向下,置于拧干的潮湿清洁无脂纱布上30s,吸去储水部件中的墨水。
3.7.2.2 将试笔插入划线仪夹具内,校正笔尖书写着纸面,笔杆与纸面倾斜55°±5°,进行划线测定。
3.7.2.3 划线速度为25mm/s。划线长度为50mm,取其20mm线段,用读数显微镜直接量出线迹粗细数值(mm)。
3.8 吸水量
3.8.1 测定仪器及材料如下:
a.离心机
b.刻度离心管(分度值为1/10ml)
c.塑料或橡皮垫圈。
3.8.2 测定方法与步骤
将试笔笔胆内壁湿润后,按操作次数(各级自来水笔不超过八次)吸入清水,然后将试笔插入垫有塑料或橡皮圈刻度离心管内后,放入离心机内,将吸入笔胆内的清水甩出,取出刻度管观察其吸水数量值(以液面低处为准)。
3.9 外观质量
鉴定方法在200~250lx照度距离330mm下目测。
4 验收规则
4.1 每批自来水笔出厂前,生产厂应负责质量检验,保证出厂的自来水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4.2 订货部门检查自来水笔质量时,在提供验收的一批商品中根据BC 2828-81《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的计数抽样方法进行验收。按本标准2.1规定的指标进行全部或部分项目的检验。
4.3 订货部门根据本标准4.2的规定,抽验的结果按下列规定验收:
各级自来水笔的连续书写,金笔抗漏水性质量指标必须100%合格。其余各项指标必须保证90%以上合格(外观指标的每个项目单独计算)。但其余10%不合格部分,金笔不得低于高级铱金笔标准的规定;高级铱金笔不得低于普通铱金笔标准的规定;普通铱金笔抗漏水性不低于20mmHg高,间歇书写不低于2min,铝氧化膜件耐蚀外表件不低于15s。
4.4 检验时如第一次抽样不合4.3的规定,应重新抽取双倍数量试样进行复验。复验合格,作合格论;复验仍不合规定,则作为不合格品处理。
4.5 有关抽样办法,检验地点,参加人员由订货部门与生产厂商定,检验中如有意见分歧不能解决时.应由仲裁机构裁决或双方上级机关协商解决。
5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5.1 每支笔的表面必须有明显和便于识别的中文或汉语拼音字母商标、型号等标志。
5.2 自来水笔包装,应有下列标志:
a.制造厂名称。
b.商标、型号、规格。
c.类别、数量。
5.3 以十进位为包装单位,每盒10支(盒内允许有单支包装),20盒或100盒装一箱,箱内应衬防潮纸。箱外应刷有“小心轻放”及“防潮防晒”等字样。各种标志应明显清晰。
5.4 金笔除上述要求外,盒内应附有说明产品的简要质量情况及保管和使用注意事项的说明书。
5.5 每盒应贴封签,注明内装支数、包装员号码及包装日期。盒盖表面应标明产品型号,制造厂名称。
5.6 包装和标志如有特殊需要时,可由工商双方另作协议。
5.7 成品运输必须严防日晒雨淋及其他潮湿和腐蚀气体的影响,温度不超过40℃,并避免和有机溶剂接触。
5.8 搬运时不得随意抛扔。
5.9 在仓库保管时,应保持通风干燥,防止日晒雨淋,堆放时不准和有机溶剂混在一起,仓库的相对湿度不大于80%,温度不超过40℃底层应干燥。
5.10 贮存保管期为二年。
相关专利
CN02143058.6
活塞式自控墨彩分聚系列海绵笔,包括分离状单体笔(每系列套共六支);其中五支五色单体笔能以两种特定形式构成整体聚合笔,这样两大分聚系列。这五支和奥运五环会徽相对应色彩的单体笔,叫北京笔。另一支内蓄传统墨汁的叫中国墨笔。五支五色北京笔聚合成近似于奥运五环图案状,就叫奥运五环笔(简称五环笔),而且又能演变聚合成中国长城笔(简称长城笔)。此系列笔具集古今中外设计之大成,其特征是:各单体笔的内部结构,完全打破了自来水钢笔从下部吸入空气,再从上部流下墨水的常规思路(此设计自钢笔从欧美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一直无人更改)。如果只是简单地放大自来水钢笔,使其成为大型号自来墨水的彩笔。这样在书写时不是会出现滞墨现象,就是会出现暴墨现象。而新的活塞式自控墨彩海绵笔,是以书写者在书写活动中自觉的提按动作,来控制笔具内部活塞体控墨机构,产生相应的上下运动。从而自动地、智能化地调控了笔具的内部墨彩,运用到实际书写中的最佳下流量。此系列笔具的笔头模仿中国传统书法用笔——毛笔的软毫特征,而演变革新成软硬适中的泡沫海绵材料。打破了许多国际友人难以驾驭软毫毛笔的僵局,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笔具对传统毛笔的一次挑战。
此方案关于软笔笔尖的部分很好。以前一直没有人将毛笔和自来水笔结合到一起,相似的产品只是化妆用的眉笔而已。为何不能让如此的设计成为文具呢?
CN96233086.8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全新的自来水笔,其特征是该自来水笔有两只笔尖(6)抱合一个笔舌(5)笔尖铱头(7)的球形体由四个四分之一球体组合而成,形成四条引水夹缝,同时笔舌的正背两面各有一条引水槽(3),且笔舌上有两组插槽(4),两个笔尖分别插入插槽(4),固定在笔舌上。这样本自来水笔具有两大突出的优点:1.可以全方位圆滑流畅的书写;2.减少墨水的蒸发避免了引水槽的堵塞,延长了间歇书写时间,在标准条件下,可达3小时以上。
这种笔尖很方便,勾线的时候可以替代学生笔尖和D笔尖,但是线条粗细不能随压感变化。
关于各部件的功能分析
一.笔头(可更换)
1.笔尖:耐用、流畅、铱粒圆润
2.笔舌:稳固,紧贴笔尖;防漏,流水槽大小适宜
二.储水管
储水量适中,约0.8ml,耐用且使笔身不致过沉;吸水方便,采用活塞式
三.笔杆
稳定,触感好,口径10.5mm左右
四.联结装置
稳定可靠,插接配合螺旋
五.笔帽
防漏,在笔夹处有小孔
功能分析
写画——实现方式1.出墨 正常的方式
实现方式2.蚀刻 通过破坏材质实现绘画的保留
实现方式3.影像残留 光线运动得到的残影形成特殊画面,不过保存时间极短或不稳定
方式2和方式3都不是正常漫画笔该有的方式,如果开发其它产品倒是另类。
署名——实现方式1.手写
实现方式2.印章
两种都可以用。
功能系统图
绘画 |
背景,效果线:线条可以随意控制的D笔尖 |
轮廓:线条粗细随用力大小变化的G笔尖 |
花纹:细且线弹性小的学生笔尖 |
其它:海绵笔,可以做出毛笔效果 |
签名 |
细节:用来画细线条的圆笔尖 |
储水 |
笔的尾端有一印章,也可以使用不同笔尖签名 |
有墨管 |
结构与使用方式
笔头是一体的,笔尖与笔舌的下部连有一段透气透水多孔质材料,比普通海绵抗老化性强,笔尖有一定韧性,笔项是强化塑料制成,这样即使笔摔到地上也不会破损。但是爱笔的人,都会把笔当作眼睛般珍惜,轻易不会掉落。笔头笔管的下端有开口,内侧有螺纹,口径比下端笔管略粗,这样可以将两部分简便地连接。
在中心是引墨管,用于从墨管将墨水导入吸水部分,再供于笔尖
钢笔笔尖的导墨管更靠近笔舌。
引墨管被一个平滑的圆柱形包着,墨芯低端不是塑料封的,而是一个活动的小球,这个小球只需要很小的力气就可以顶开。如果用那种被一个顶端削尖了的圆柱形包着的普通墨芯去插,时间长了就会弄坏引墨结构了。
连接部分有一垫圈,使连接更加稳固。
外侧的金属环是笔环。连接装置上部有与笔头部分
连接的螺纹,下侧有与下部笔管连接的螺纹。
墨管用使用透明PVC为原料,该材料具用综合物理机械性能优良、价格低、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可以看到储墨量。吸水方式为活塞式,封闭性良好。采用此种方式是为了增加趣味性。
笔管的材料与笔项相同,在笔管尾端是一个小型印章,最后签名用。在这张图里把印章的盖子拿开了。
笔夹可以从笔帽上取下来,笔帽连接部分的
孔比笔夹形状略大,这样可以使内外气压一致,
不致于拔开笔帽造成漏水。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museum.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