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hi-fi]难以置信的技术力量 [打印本页]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7-6 03:10
标题: [hi-fi]难以置信的技术力量
大家都知道本猫是超级技术派的。但是技术的发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的力量可能还有很多人不能相信。这里先卖个关子,贴一段肖邦序曲的录音大家听听。

http://zenph.com/audio/Zenph-Chopin-Gmajor-2005.mp3

大家听听这曲子弹奏的如何?先给点评论,然后我再告诉大家这是什么。知道这玩意儿的先别说,谢谢配合。不知道的放开心了猜,猜猜看这是哪个大师在哪年的录音。

再次提醒大家,仔细听这段mp3之前千万别先去揭秘,不然会少很多人生乐趣。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7-6 03:18
揭秘:


注意,未仔细听完上段录音者请自觉别看下去了。




















揭秘吧。这是啥?是1926年,阿尔弗莱德·科托的录音!!!!
听听看原始的胶木唱片的音质是怎么样的:
http://zenph.com/audio/Cortot-Chopin-Gmajor-1926.mp3

zenph是一个新公司,新到我从来就不知道。他们似乎在专注于研究如何恢复历史录音的质量。传统的这类手段都是采用电子的手段,他们的办法是独辟蹊径,采用电子、物理、机械手段等等一哄而上,终于将历史音频的质量恢复到21世纪的录音质量了。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步当然是先数码化原始录音,进入电脑;
频谱分析软件,将录音转换成midi文件,当然这个转换的精度非常非常高,包括很严格的击键重量,踏板,时间等等各种参数。我觉得他们还把原始录音上的所有的错误也给修正了。

再下一步,用一台自动演奏钢琴(是一台yamaha CF三代最新的音乐会9尺钢琴),将这个midi演奏出来,并且录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听到的东西。

听完了之后可以再听听这个网站的背景音乐,这是经典的经典,1955年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的新翻制录音。

http://www.glenngould.com/
作者: 幸福永生    时间: 2008-7-6 07:35
\"Hi-Fi\"源自英文词汇\"high-fidelity\",译为中文即是高保真的意思。
         在今逐渐成为高保真音响的代名词。说白了Hi-Fi追求的是对原声音场的完美重放,它涉及的科学范围从传统电声学至现代顶尖科技,而与人的相互作用则涉及至欣赏层次、心境调节甚至情感观。所以,它既可以说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
       其定义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
作者: wqs808898    时间: 2008-7-6 08:49
太先进了啊
作者: WilliamYL    时间: 2008-7-6 17:02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8-7-6 03:18 发表
再下一步,用一台自动演奏钢琴(是一台yamaha CF三代最新的音乐会9尺钢琴),将这个midi演奏出来,并且录音。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听到的东西。


謝謝貓大人.

厲害...數碼修復後, 再用自動鋼琴重奏....點子不錯。

但比較過新舊兩個版本, 我還是喜歡老版本.....

和其他古典錄音一樣, 經數碼修復過的單聲道MONO舊錄音, 最明顯的改善, 就是把背景的雜訊聲音抹乾淨, 再沒有沙沙聲。但聽起來, 就好像隔了一層甚麼似的, 缺乏現場感, 而音色的起伏過渡, 亦變得不自然了。

我還是愛沙沙聲的舊錄音....有味道。 (電台偷錄的版本不計算)

有些牛人, 還堅持著只聽黑膠唱片LP.....連CD也不接受。

但科技進步....要讚了, 技術可以應用在多方面。
作者: lazycat    时间: 2008-7-6 17:27
还是有些差别的,缺少了一些灵气,其实声音的修复工作在很多年前就可以恢复的很好,那个时候买过几张处理后的CD,现在的比较牛的是对老胶片电影的高清化,那个技术比较让人赞叹。。。。
作者: yuhuajoe    时间: 2008-7-6 18:27
其实楼主这本来就是个偷懒的法子
mp3码率最高320,减去了人耳比较不敏感的高音部分吧
现在一些所谓无损压缩把CD体积减一半,CD本来也是有损复制,码率也就1M多,只能说相对好
老的胶片、甚至磁带的表现力都比它好,不过易损、不易保存
Hi-Fi我怎么感觉就是自欺欺人
作者: 木易洋    时间: 2008-7-7 08:45
现在好多HI-FI。。。真不怎么的。
APPLE的也不行,还是不能真正的无损。
作者: whenevo    时间: 2008-7-7 11:54
原帖由 木易洋 于 2008-7-7 08:45 发表
现在好多HI-FI。。。真不怎么的。
APPLE的也不行,还是不能真正的无损。

Apple本来就不是做音乐的,木兄。
大家熟知的品牌当中,大概只有SONY是比较行的。
至于别的更好的,我也不清楚。
只是在2003年以前,MP3还没有泛滥的年代,SONY做的磁带机真的是非常好。
作者: thebestme    时间: 2008-7-7 12:02
技术派猫师傅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7-7 17:28
原帖由 木易洋 于 2008-7-7 08:45 发表
现在好多HI-FI。。。真不怎么的。
APPLE的也不行,还是不能真正的无损。


兄弟,如果说到hi-fi的同时说到apple,你就自己打掉自己门牙就可以了。

现在所谓无损压缩是指SACD,DVDaudio之类的超高码率,超高容量的玩意儿。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7-7 17:30
原帖由 WilliamYL 于 2008-7-6 17:02 发表


謝謝貓大人.

厲害...數碼修復後, 再用自動鋼琴重奏....點子不錯。

但比較過新舊兩個版本, 我還是喜歡老版本.....

和其他古典錄音一樣, 經數碼修復過的單聲道MONO舊錄音, 最明顯的改善, 就是把背景 ...



古录音么,对我来说,也就是作为学习资料。反正我不玩hi-fi。
现在我们平时就是家庭音乐会,平四的搭配是一台1969年的168cm的yamaha G2,外加一把1902年的意大利小提琴,玩玩莫扎特奏鸣曲。这样就可以了。
作者: deng666    时间: 2008-7-7 20:44
猫版的兴趣很广泛阿
作者: WilliamYL    时间: 2008-7-8 00:15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8-7-7 17:30 发表



古录音么,对我来说,也就是作为学习资料。反正我不玩hi-fi。
现在我们平时就是家庭音乐会,平四的搭配是一台1969年的168cm的yamaha G2,外加一把1902年的意大利小提琴,玩玩莫扎特奏鸣曲。这样就可以了。


呵呵...聽舊錄音, 唱片迷, 就是喜歡聽大師的演繹。
hifi, 就是營造音響效果, 皇帝位, 金耳朵。
可以純聽音樂, 也可以純玩hifi, 或兩者兼而有之。

還可以選擇去聽現場演奏會。

貓大能自己演奏, 也是賞心悅目。

正如聽流行曲的人, 喜歡去唱卡拉OK, 高歌一曲。
作者: 末子    时间: 2008-7-8 01:08
原帖由 whenevo 于 2008-7-7 11:54 发表 Apple本来就不是做音乐的,木兄。大家熟知的品牌当中,大概只有SONY是比较行的。至于别的更好的,我也不清楚。只是在2003年以前,MP3还没有泛滥的年代,SONY做的磁带机真的是非常好。
是说的apple lossless格式吧,不是说本身音质
作者: sara    时间: 2008-7-11 14:54
原帖由 木易洋 于 2008-7-7 08:45 发表
现在好多HI-FI。。。真不怎么的。
APPLE的也不行,还是不能真正的无损。


如果老乔说他们的产品是HIFI,要被世界上的音乐人笑掉大牙了

小弟不才,16岁时候喜欢上HIFI的,十多年来攒了2套设备

1、Luxman 481+ misson 752+ philips CD911

2、Mclntosh 6200 + marantz cd63 + Century 511

音频线全是MONSTER,音响线都是AUDIOQUEST,双线分音

[ 本帖最后由 sara 于 2008-7-11 15:34 编辑 ]
作者: sara    时间: 2008-7-11 15:32
原帖由 whenevo 于 2008-7-7 11:54 发表

Apple本来就不是做音乐的,木兄。
大家熟知的品牌当中,大概只有SONY是比较行的。
至于别的更好的,我也不清楚。
只是在2003年以前,MP3还没有泛滥的年代,SONY做的磁带机真的是非常好。


在HIFI界,日本品牌是不入流的,就算是金嗓子之类的和欧美品牌比起来也算不上什么。

丹麦,英国,德国,美国的东西才叫厉害。

德国,MBL、GERMAN PHYSIKS、BURMESTER
英国,GTYPHON,TANNOY-KINGDOM
丹麦,DYNAUDIO
美国,WILSON AUDIO,KRELL,MARKLEVINSON,MCINTOSH
意大利,SONUS FABER

简单写几个品牌,
前2排的价格可以吓死人了。
作者: ylc    时间: 2008-7-11 20:12
其实我倒觉得音质不是很重要,mp3回midi现在还没有一个软件能做到很好,应该人工成分比较大,算是用另外一种方法模仿大师吧。

家庭音乐会有录音吗?我要听。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7-12 00:16
录的莫扎特奏鸣曲一直没有达到敢放出来的地步。偶尔有几次一整个乐章什么错误都没有的,还发现没开录音。靠。
作者: 木易洋    时间: 2008-7-12 09:48
烧音乐那叫个无低洞啊~~~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7-12 15:52
原帖由 木易洋 于 2008-7-12 09:48 发表
烧音乐那叫个无低洞啊~~~


也是啊,10年前我买了台垃圾钢琴,这一砸,就已经砸了10年了。

再看恐龙兄,大约5年前买了把“饭恶邻”,然后开始锯,也是锯到现在都还在那边嘎吱嘎吱的锯着欢呢。
作者: ralfes    时间: 2008-7-23 23:43
找来钢琴谱,输入软件如over-ture不就行了吗?
作者: 玩皮坊    时间: 2008-8-1 10:51
期待更多更好的推荐啊.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8-8-5 21:01
这个实际上和数码图片的降噪有点类似,降噪成功之后锐度和反差都会一定程度丢失的。
只不过高手能尽量减低损失,让你单看修改后的东西不觉得不自在。

你听三四十年代的室内乐,能感觉到一定的紧张度,现代的录音就不行了,不是没大师,是现代的审美观逼着录音室搞出辉煌的声音,过度的堂音,过度的渲染,声音松了,容易听了,就搞出更能卖钱的唱片。
所以现代都是SACD,都是DDDD。数字和模拟的区别就像CCD和胶片的区别,音乐永远不能忽略情感的交流,视觉和听觉都不可能接受纯理性的操纵,这还是官能上的,还没讲到审美观等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总之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总之怀念AAD的时代。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8-8-5 21:10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8-7-12 15:52 发表


也是啊,10年前我买了台垃圾钢琴,这一砸,就已经砸了10年了。

再看恐龙兄,大约5年前买了把“饭恶邻”,然后开始锯,也是锯到现在都还在那边嘎吱嘎吱的锯着欢呢。


到我们这种程度已经是太太太严重了,不是任何骨灰级能比的。
我有玩音响的朋友,就是花几千块买条电线的那种,被我忽悠了听了次音乐会,
说回家就把器材都收起来。

我们还不只是是现场聆听,连制造都搞定了(当然搞的不是非常的定,都搞定了就是大师了)。
作者: gogogo    时间: 2008-8-5 23:12
辅以楼上的,其实不止现场听音乐会,就是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原作,那份感觉电视或画册能表现出来的。
作者: shanmao2001    时间: 2008-8-14 10: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hanmao2001    时间: 2008-8-14 10: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8-14 22:48
原帖由 gogogo 于 2008-8-5 23:12 发表
辅以楼上的,其实不止现场听音乐会,就是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原作,那份感觉电视或画册能表现出来的。


唉,想想我在大英博物馆和大英美术馆发呆的时间也绝对不少了。。。。
作者: bbnnc    时间: 2008-8-15 15:14
抽样量化编码过程中有损失,然后缚里叶变换成频谱形式,对频谱进行修复他们有什么理论依据吗?还是光凭少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修复.转成MIDI再用琴弹出来会不会使录音偏离原始声音更严重些呢?
作者: bbnnc    时间: 2008-8-15 15:16
就象我们做的黑白图片复原成彩色,说白了也就是瞎猜的颜色.
作者: maidou_flyfly    时间: 2008-8-15 15:20
标题: ..
不是一般的强
作者: bbnnc    时间: 2008-8-16 17:33
不过只要抽样频率是最高频率的2倍的话损失可以忽略不记
作者: skytsui    时间: 2008-8-25 11:52
很牛啊!!
作者: 光影流连    时间: 2008-9-3 14:58
我的都是EMI'的录音,有莫扎特的6张全集、两张人声,贝多芬的天赋版、还有DECCA的,这些早期的录音更符合我的口味,因为后来的DDD产品感觉太数码了。
作者: davidchung    时间: 2008-9-3 19:45
还有HIVI,很多外国厂子用得都是惠威的单元
作者: snap    时间: 2008-9-3 20:01
但是现在这种方式大概仅限于钢琴,如果是弦乐或者交响乐还是个问题(比如拜鲁伊特贝九第一乐章里的咳嗽。。。)。不过现在的技术貌似足以把钢琴现场版搞成录音室版的效果了,电影胶片的修复技术也一样。技术永远是手段,但会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前辈的演绎。
作者: steven_lee    时间: 2008-9-4 21:12
我还是喜欢听黑胶唱片还有磁带 有一种很特殊的味道
作者: 篆隶真行草    时间: 2008-9-5 07:55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8-7-7 17:30 发表



古录音么,对我来说,也就是作为学习资料。反正我不玩hi-fi。
现在我们平时就是家庭音乐会,平四的搭配是一台1969年的168cm的yamaha G2,外加一把1902年的意大利小提琴,玩玩莫扎特奏鸣曲。这样就可以了。
羡慕猫版的家庭啊,虽然受父亲影响我挺喜欢古典音乐,但是和父亲一样,也只得个听字,全家只有老姐会弹钢琴,家庭音乐会什么的,是绝对开不起来的了。
作者: 篆隶真行草    时间: 2008-9-5 07:58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8-7-12 15:52 发表


也是啊,10年前我买了台垃圾钢琴,这一砸,就已经砸了10年了。

再看恐龙兄,大约5年前买了把“饭恶邻”,然后开始锯,也是锯到现在都还在那边嘎吱嘎吱的锯着欢呢。
“饭恶邻”这东西,确实比“屁阿牛”要可恶得多,我们小区附近有家人,曾经一到早上七点就扯“饭恶邻”大锯,搞得经常值夜班的我痛苦无比。
作者: jingles    时间: 2008-9-6 13:26
英国的B&W才叫烧钱...尤其是那鹦鹉螺...
作者: 想见你一面    时间: 2008-12-17 21:00
有时候新的东西好少了些灵气,自己年纪不大,就是喜欢些旧的东西,连音乐也喜欢旧的,不过还不算太发烧
作者: lethehome    时间: 2008-12-17 21:16
GOULD的55年GOLDBERG的数码版估计也是用这个方法的 但是有连续的两遍 不知道怎么回事
作者: airyu    时间: 2009-2-23 22:33
是肖邦吗?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2-24 08:22
原帖由 lethehome 于 2008-12-17 21:16 发表
GOULD的55年GOLDBERG的数码版估计也是用这个方法的 但是有连续的两遍 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贴的好像就是55年数码版
作者: paladin    时间: 2009-2-24 19:19
我喜欢81年版GOULD的哥德堡变奏曲,非常喜欢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2-24 19:51
标题: 回复 36# 的帖子
我也是emi的忠实拥护者,只可惜如今的emi江河日下了。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2-24 19:56
标题: 回复 41# 的帖子
练琴时加个弱音器会好很多。猫版搞个brahms的第一小奏吧。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2-24 20:42
原帖由 哥本哈根精神 于 2009-2-24 19:56 发表
练琴时加个弱音器会好很多。猫版搞个brahms的第一小奏吧。


和谁?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2-26 20:03
当然是找个mm了,那个第三乐章演好了,真是能嚓出"点火"花来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2-26 20:07
那个“饭恶邻”是用来烦"恶邻"的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2-26 21:04
原帖由 哥本哈根精神 于 2009-2-26 20:03 发表
当然是找个mm了,那个第三乐章演好了,真是能嚓出"点火"花来


你帮我找??
作者: 没插电源    时间: 2009-2-26 21:50
听了朋友的一套HI-FI.
从此再听家里那套喇叭感觉简直就是往耳朵里倒蜡...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2-27 07:38
哎,耳朵都被惯坏了,常听听那种AAD的mono录音就好了.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2-27 07:40
标题: 回复 53# 的帖子
我至今还一个mm也没找过呢.
作者: 古尔德    时间: 2009-2-27 12:37
我受不了了。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2-27 14:23
楼上的竟然不是马甲。。。。。。
作者: 古尔德    时间: 2009-2-27 14:54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9-2-27 14:23 发表
楼上的竟然不是马甲。。。。。。

不要说嘛,去上海还想请你喝酒呢。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2-27 19:44
原帖由 古尔德 于 2009-2-27 14:54 发表

不要说嘛,去上海还想请你喝酒呢。



晕死,遇到鬼魂了。。。。。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2-27 21:45
哎,玩hifi就是玩失真,什么时候想通了这一点,路就开阔了。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2-28 00:17
原帖由 carnotaur 于 2009-2-27 21:45 发表
哎,玩hifi就是玩失真,什么时候想通了这一点,路就开阔了。


其实,这句说到位了。我想通了,所以,不玩了。留一套mission M70这种低端,听BBC worldservice和BBC radio 3 (internet radio)
留一套HD650和V3,偶尔监听一下。就这样了。很多时候宁可抱着总谱心里YY
作者: dreamerniu    时间: 2009-2-28 22:49
据说莫扎特小提琴和钢琴水平很强,我希望亲耳听到他本人指挥演奏的协奏曲
作者: dreamerniu    时间: 2009-2-28 22:49
至于贝多芬就算了,据说四大小协的作者没有一个会小提琴的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2-28 23:09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9-2-28 00:17 发表


其实,这句说到位了。我想通了,所以,不玩了。留一套mission M70这种低端,听BBC worldservice和BBC radio 3 (internet radio)
留一套HD650和V3,偶尔监听一下。就这样了。很多时候宁可抱着总谱心里YY


你高兴的时候自己弹一个比什么都好。现场加钢琴的超级动态,宇宙无敌。
我准备以后有地方了再去弄一台大号的录音机,能用10寸磁带的那种,studer就很好。
没事就请职业选手去录了玩。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2-28 23:11
原帖由 dreamerniu 于 2009-2-28 22:49 发表
据说莫扎特小提琴和钢琴水平很强,我希望亲耳听到他本人指挥演奏的协奏曲


如果你已经习惯于20世纪之后的录音,那老莫本人的演奏说不定会让你失望,虽然你可能回头想想能想通到底是什么原因。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2-28 23:17
原帖由 dreamerniu 于 2009-2-28 22:49 发表
至于贝多芬就算了,据说四大小协的作者没有一个会小提琴的


看这个“会”的程度了,怎么样算是会。
老贝是小中大提都会玩的,都能玩起来,就看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算是会。

四个人里面唯一老贝可以兼任资深指挥家,你会发现但凡指挥家都能对一小堆乐器各有几把刷子。
门德尔松也号称懂指挥,但他嫩了点。
作者: dreamerniu    时间: 2009-2-28 23:28
原帖由 carnotaur 于 2009-2-28 23:11 发表


如果你已经习惯于20世纪之后的录音,那老莫本人的演奏说不定会让你失望,虽然你可能回头想想能想通到底是什么原因。

嗯,拉赫亲手弹的拉二就让人有点失望,不过失望归失望,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这个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作品的最佳版本
作者: dreamerniu    时间: 2009-2-28 23:35
原帖由 carnotaur 于 2009-2-28 23:17 发表


看这个“会”的程度了,怎么样算是会。
老贝是小中大提都会玩的,都能玩起来,就看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算是会。

四个人里面唯一老贝可以兼任资深指挥家,你会发现但凡指挥家都能对一小堆乐器各有几把刷子。 ...

对专业音乐家,这个"会"当然要求比较高了,哈哈

另外四个人里面显然老贝最不适合做指挥家...........为什么呢?
因为老贝听不见呀,哈哈~南郭先生显然最喜欢这样的指挥啦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2-28 23:35
标题: 回复 67# 的帖子
门德尔松重演马太受难曲,可是作为指挥的一大功劳呀.又没人听过他的录音,怎么知道他"老"还是"嫩"呢.
作者: dreamerniu    时间: 2009-2-28 23:48
carnotaur 同志可能觉得小门挂的时间太早了,所以相对比较"嫩" 但小门绝对是超级天才,作指挥绰绰有余吧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3-1 15:14
以前一直觉得莫扎特的奏鸣曲简单,弹了好几首。现在天天攻肖邦练习曲的时候,才发现莫扎特真TMD难。肖邦练习曲,革命之类,攻一路也就攻下来了。莫扎特,无底洞啊。作为练习用么,运动量不够。作为曲子么,实在是太过分了,好难啊。放下莫扎特几年吧,先搞出半本肖邦练习曲再说了。现在才搞出来3首。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3-1 22:37
原帖由 dreamerniu 于 2009-2-28 23:28 发表

嗯,拉赫亲手弹的拉二就让人有点失望,不过失望归失望,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这个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作品的最佳版本


重现(或者说再次创作)有一个极其困难的地方,是关于节奏。
音乐对于节奏的规定是个死规定,你四四拍就是一个小节有四个四分之一音符。问题是音乐这个东西由情感而生,重现也必定是重现的情感,那这个死规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就是必须要突破的。
还是比如四四拍,连续两个小节都是四分之一音符,可是作曲家想到的是要把第一小节的某一个四分之一音符延长一点点(比如延长一个十六分之一音符),而这个延长要在第二小节立刻补回,但在后世的演奏家演出的时候未必能发觉这种小机关。
所以最终发现了这些小机关的都成了大师。
实际上要做到完美太难了,俺举的例子属于最简单的东西,有些时候的Rubato可能在某一个地方出现延长、缩短、停顿,但过了若干小节才补回,再有的根本不补回了。而任何的使用过度都变成矫揉造作。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3-1 22:38
原帖由 哥本哈根精神 于 2009-2-28 23:35 发表
门德尔松重演马太受难曲,可是作为指挥的一大功劳呀.又没人听过他的录音,怎么知道他"老"还是"嫩"呢.


根据他自己的曲目。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3-1 22:39
原帖由 dreamerniu 于 2009-2-28 23:48 发表
carnotaur 同志可能觉得小门挂的时间太早了,所以相对比较"嫩" 但小门绝对是超级天才,作指挥绰绰有余吧


舒伯特挂的也早,你觉得舒伯特比门德尔松如何?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3-1 22:48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9-3-1 15:14 发表
以前一直觉得莫扎特的奏鸣曲简单,弹了好几首。现在天天攻肖邦练习曲的时候,才发现莫扎特真TMD难。肖邦练习曲,革命之类,攻一路也就攻下来了。莫扎特,无底洞啊。作为练习用么,运动量不够。作为曲子么,实在是太过 ...


小曲子都很难。
国外的器乐训练都非常非常强调小曲子。
当初俄国一些器乐选手,猛搞大作品,结果发现到最后搞出瓶颈了,无论如何再也搞不上去。再定下心来搞小曲子,回头一练大作品,舒服了。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3-2 08:29
我现在也想通了,小曲子暂时还是放一放,反正其他练习曲我更加不感兴趣,索性花3年时间,供下12-15首肖邦练习曲,后面的什么李斯特之类的估计我反正永远不会感兴趣。巴赫的partita也不高兴练了,长得要死,还不如太太平平一首一首平均律这样攻过来。先把手指灵活性彻底搞出来后,年纪应该也大了,太太平平搞莫扎特了。
作者: carnotaur    时间: 2009-3-2 10:02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9-3-2 08:29 发表
我现在也想通了,小曲子暂时还是放一放,反正其他练习曲我更加不感兴趣,索性花3年时间,供下12-15首肖邦练习曲,后面的什么李斯特之类的估计我反正永远不会感兴趣。巴赫的partita也不高兴练了,长得要死,还不如太太 ...


李斯特一辈子都不用搞,人要搞坏掉。
俺不懂钢琴,不过感觉平均律和莫扎特够余生玩的了,帕蒂塔首先是个体力活,有余力才能搞,肖邦要有选择性的搞,搞错了人也要坏掉。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3-2 10:43
李斯特,20多岁的时候没有感觉,估计再也不会有感觉了。

肖邦么,练习曲,夜曲,搞搞就可以了。如果练习曲练出6首,可以再上一首叙事曲第一首,足够足够了。再之后,就回到莫扎特巴赫了,贝多芬偶尔搞一个就可以。

帕提塔实在是篇幅太长。真的要搞坏掉的。
作者: dreamerniu    时间: 2009-3-2 16:43
羡慕猫版!没事可以搞搞钢琴
建议搞一下贝30 31 32吧,应该很有感觉
另外~据说我的头像的钢琴水平很不错
作者: uclaiwo    时间: 2009-3-13 12:13
标题: 祝各位一直快乐
* ' * .★ *  '*   *
*  . '  +:..:+     '  *
.   *  ☆☆☆ * 大家要开心 '  .
  *  ' +:...+....:+ aion的祝福
'    ' ☆☆☆☆☆  天天好心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museu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