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日前在开学典礼上直斥“学生官场怪状”,并批评现在部分学生“跑官要官”,功利心重。此言一出,立刻引起社会激烈讨论。高校学生干部在人们眼中一直都是充满青春热情、勇担责任的形象,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杨校长所说的“学生官场怪状”是怎么回事呢?为此,记者走访了部分高校。 学生干部都学了些啥? 小张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大三学生,在学生会任职两年,已经做到了部长职务。但就在这个时刻,她却断然离开了学生会。“学生会工作很繁琐,两年来已经牵扯了我很多精力,现在最初的新鲜感已经消失了,我也该退出来好好反思一下了。”小张告诉记者,大一刚入学时,还是顶着父母的压力进的学生会,“他们都担心这些活动会耽误学习,不过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既锻炼口才又锻炼能力,就参加了。” 两年后她再回忆起自己进学生会的初衷,不由得感慨当时的单纯:“现在想想,学生干部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还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小张所说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是指学生干部们饭桌上的应酬。 小张说,通常在一项活动办完或进行中,学生会各级干部都会凑在一起吃个饭,但这顿饭吃的却并不简单,首先从座位的安排上,什么人该对着门坐,什么人该坐在中间位置,都有讲究。为部长倒酒,给上级盛汤,这些也都是干事的必修课。敬酒也是有说法的,从哪一位开始敬起,该说什么话,这些功课经过多次的历练,基本上每一位干事都能熟记于心。“吃饭的时候酒是一定要喝的,如果别人怎么敬你都不喝,估计下次就不会带你玩了。” 小张的同班同学小杨告诉记者,这样的吃喝应酬在学生干部中很普遍,职位越高频率也就越高。尤其是到了“换届竞选的季节”,请老师和各相关部长吃饭也成了公认的常态。“即使你不明说,别人心里也明白这顿饭的目的,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 对于小张来说,学到的还不止这些。从大一起,她就逐渐明白了,不要和自己的上级唱反调,因为即使说了,他也不会采纳,还会对你有看法,最好是完全服从;有事想找老师商量,最好先通过主管的上一级干部,不要越级汇报,不然他会觉得你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要得罪与老师关系亲密的干部,不要显得很有想法,锋芒毕露……等等这一系列都让小张觉得,大学已经不再是她心目中的那个象牙塔了,而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学生干部成了“官”? 学姐学长在很多新生心目中都是和蔼可亲的,但一些刚进学生会的大一干事却对自己上级学姐学长的种种做法感到无语。小张说,自己做干事时,部长就经常要求下面的学弟帮忙交手机费。其他同学也经常会遇到替部长上课,给部长买饭、买水的要求。通常这种情况下,小干事们都会选择默默接受,即使心里不舒服也不会拒绝。一方面是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另一方面是不敢拒绝,怕会影响到自己以后在部里的发展。 刘晓东认为,很多学生干部都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错误的把职能当成了权利。这不仅暴露出年轻人的不成熟,也说明部分学生干部没有认识到学生会最基本的代表性、服务性的性质。而目前很多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式都是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干部官僚化的怪象。 刘形说:“我和曾经的上级关系非常好,部门成员也像一家人一样,没有上下级区别。我们的口号就是‘不用怕,有我在;不要担心,让我来’。倡导‘家文化’,让每个人都亲密无间,所以工作起来都互帮互助,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会及时交流。”?(转自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