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0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1
- 积分
- 202
- 帖子
- 精华
|
「惊艳米勒-田园之美画展」的大展,全部展品都由奥塞美术馆提供,展出43件油画,22件照相技术萌芽初期的古老照片。其中以米勒的16件巨作,最为珍贵。尤其「拾穗」和「晚祷」二件作品,名闻全球,是绘画课本,必选的教材,这二件画作,题材温馨,线条细致,色彩丰富,感动每个人的心灵。二件巨作,珍藏在奥塞美术馆,难得出馆借展,而且台北展出结束,便运回奥塞,可以说是仅有的一次机会。
整个暑假因为天气热,一直在挣扎,最近忽然觉醒,再不去就看不到了.所以晚上跑去看.排了两个半小时的队.因为已经展览一个暑假了,所以组织还是很有秩序的.看完展览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
说的不如看的.找了点资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米勒生于1814年,卒于1875年,创作拾穗时,正当法国二次革命之后,民生艰困,却更激发人民坚忍的毅力,米勒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眼见社会奋力图存的辛劳,让他的画风充满悲天悯人的精神,他虽是崇尚自然的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但除了风景写生,米勒的作品,比当时的画家,多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米勒的艺术创作,总是把焦点放在农民身上,风景成为背景衬底,他的作品,表现平凡人物纯朴、平实的生活,把农民挥汗辛劳的工作,经过诠释,升华为高贵与圣洁。
这项本年度最具质量的展览,将展出16幅米勒的巨作,完整陈列米勒30年画家生涯的各时期作品。也安排展出米勒同时期的艺术家友人胡梭、柯洛、迪亚兹、德岗等人的作品,还有后辈画家艾杜安、布荷东、波纳、霍勒等人的画作,共48件,可以窥见,同一时期画友之间的彼此影响,更能呈现师生前后辈间画风的发展轨迹。
晚祷:
米勒在这幅画注入了自己虔诚的宗教信仰,画中男子的身形强健有若钢柱,姿态则略显生涩拘谨,一派纯真,而女子的脸颊清秀、表情纯洁、姿态优雅,她的身形与远方的尖高教堂有着美好对应......,由这幅画的精湛描绘,可以看见画家极其敏锐的观察力,画面整体蕴含了浓厚的虔诚信仰与庄严气息,深深的打动了世人心灵。
米勒曾对看过这幅画的亲友说:这是晚祷的钟声。他接着又说:你可以听见这悠扬悦耳的钟声。这幅晚祷绘画完成时,米勒即很有自信的认为是一幅杰作。他说,此画的创作,让我回想起少年时和祖母一起在农田工作的情景,当时教堂的晚祷钟声响起,我们便即停下手边的工作,虔诚地脱下帽子,原地肃立默祷「上帝拯救我们......」。
--摘自《画说米勒》
「拾穗」是一个从旧约圣经以来,就流传在基督教家庭中的善良故事。而「拾穗者」也是当时一个写实的法国农村场景。从普桑(Nicloas Poussin)的四季之<夏>到米勒的<拾穗>,「拾穗」这个主题,不可避免的使人联想起圣经的寓意。那是旧约圣经的<路得记>中,耶稣的祖先,善良的路得,一段「拾穗」奉养婆婆的温厚故事。而米勒描绘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拾穗农民,反映了处于困苦生活中的辛劳形象,却具有令沙龙的上流社会人士不快的现实意义,米勒当时也因此画受到许多苛评。一百五十年过去了,时代的意义留给艺术史家去评断,宗教的内涵也可以减轻它教化的使命了,而<拾穗>这张画,仍然以其田园的真实景致所烘托岀人的形象与尊严,深深的吸引着平凡的我们,而诗意,若你愿意细细的看,终究会发现那藏在拾穗者的身分与动作的微妙之中...。
画面中三位妇女呈现着老迈、壮年,及年轻的少女形貌,似乎是人生的缩影,又像是你我的母亲、妻子,与女儿;若不是宥于阶级与时代的偏见,这样的象征形象很难不引起人们心中深沉的共鸣。
中央戴着红色头巾的农妇,姿态利落而干练,抓着麦秆的左手伸向膝前,随时准备接过右手拾获的麦穗;画面右边的老妇人戴着棕色的头巾,兜着棕色的裙裳,握着一束麦杆的左手撑着膝盖曲身却站不直身,撑持着疲惫的身躯,年迈而劳苦;弯腰捡拾麦穗的三人当中,左边的年轻的少女,戴着蓝色的头巾,看着她欠身伸出的笔直右臂,轻轻伸出捡拾麦穗的右手食指,收在腰背后面握着一束麦杆的左手,在劳作的三人之中形成一个心思似乎并不十分投入,姿态矜持却优美的形象。米勒在这个看不清面貌的少女身上,投注了一种并不融入劳作的微妙心思,这份贫困处境中的少女矜持,却是米勒赋予青春一分含蓄而温柔的诗意。
在拾穗的劳作中,米勒借着三个农妇的年龄,姿态,服装与色彩,象征了所有的从土地获得食物的人们,谦卑而有尊严的形象。这形象是这般的平凡,却又如此的崇高,让巴比松这片平原上参差的麦梗闪亮着斜照的金黄色光辉,显得平凡而高贵了。
我最喜欢的是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