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83|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了猫的介绍,去大剧院听了BBC乐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1 2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次听了老猫介绍BBC交响乐团,心向往之。昨天正好去北京,就去国家大剧院听了他们在京唯一的一场演出。
昨晚的演出以英国现代作曲家蒂皮特的《科雷利主题复协奏幻想曲》作为开场,接下来是萨宾·梅耶演奏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中场休息后是普罗科菲耶夫最杰出的交响乐作品——《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总体气氛不错,加演两曲-伏契克的《斗士入场进行曲》和中国的《良宵》。
由于古典音乐修养太浅,对演奏本身就不予乱评了。这里说到趣事二则:一是有一对男女酒醉入场。40左右,男GUCCI女LV,女的不停说醉话,工作人员不得已放他们入场,正好坐在我旁边,好在演出开始后没有太失态。二是和我一起去的朋友是来自上海的大教授,看到很多听众穿T恤牛仔,不停摇头叹气,说上海听众都是正装入场。好在我带了件正装衬衫,勉强没有被鄙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46#
发表于 2010-5-26 23:35 | 只看该作者
半瓶子醋晃动的时候仔细倾听也似有音符的跳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0-5-25 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 游子意


    解的很精切,不愧是游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0-5-25 21:56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经过和猫版的讨论,作为晚辈的我,学习到了很多音乐学习的方法。
猫版给出的意见对于我是非常宝贵的,在此再次感谢猫版不厌其烦的教导。

我真心地祝愿猫版的“牧乐团”能够越办越红火,同时也谢谢其他热心的网友给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在以后我会认真吸收,学习。

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0-5-25 20:4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0-5-25 19:46 | 只看该作者
BBC明晚在星海,去不成,不过也不觉很可惜,曲目不是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0-5-25 18:18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演奏,技术学习部分,纯理性。

音乐欣赏和理解,纯感性。

请一定要区别对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0-5-25 18:18 | 只看该作者
要学音乐的话,先问自己,喜欢音乐吗?
如果不喜欢的话,就不要去听。首先得喜欢。

千万不能硬着来。

音乐笔记,自己心里做一下最多了。你真的要分析作品,还请买来总谱,对照着听,一句一句去分析。你做的这些音乐笔记,除了没用之外,只能浪费时间了。

然后就是多听。
要非常非常多的去听,要把古典音乐曲库听全了。
好非常系统的去听。最主要作品,至少需要听10个版本的CD。
主要作品,至少需要听5个版本。
过路的曲目,听一两个版本都可以,无关紧要了。

听得要多,不要长时间重复听一个录音。一个版本,听过算数,就可以过了。再要听的话,好歹放一周,最好放3个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0-5-25 1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y94563007 于 2010-5-25 13:17 编辑

聆听笔记我还想做一点解释

其实做这笔记的人不光只有我一个人,猫版说你的朋友从听流行到作曲指挥的没有人做笔记的,其实我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呢,聆听笔记说好听了是笔记,说通俗了就是扒带。
我所处的环境正好和你相反,玩音乐的人都在扒带……不知道是地域差异还是什么?
可能是我们的学习环境没有你们那里那么好吧。
扒带其实是最好的理解音乐的方式。(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大多数乐手都是从扒带过来的吧?)
本人也说过,自己年纪小,才疏学浅,关于学习音乐阅历真的没有各位高手厉害。
但是我很好奇学习音乐要理解音乐除了扒带有更好的方法吗?希望各位同好不吝赐教。小弟感激不尽。

可能这个论坛的各位音乐同好都接受过很好的音乐教育吧。可能对我们这种扒带式的学习方法不屑……
小弟我的水平相当有限,和猫版比起来天差地别。

但是为了避免出现我学习音乐时走过的弯路,我甘愿冒着别人说我班门弄斧的危险,还是要给一些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的朋友们一点建议。
如果你真的爱好音乐,想真正地欣赏音乐而不光光只是听音乐,那就最好从最基本的乐理学起。有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就反复听CD扒带(就是做聆听笔记)!等到能完整记录一支曲子的时候,你再去听音乐会可能收益更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0-5-25 09:28 | 只看该作者
好热闹,插队,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0-5-24 2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文心


    对,我也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你才会对这方面去了解。

我也并没有说别人不喜欢音乐我非逼着他学音乐直到他喜欢音乐为止啊。


我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我的一个观点,音乐是大众化的,但是音乐艺术是小众化的。只有去主动学习了解,才能领悟艺术。

说实话,我也只是一个初学者,原本不该班门弄斧,但网络就是个自由的空间不是吗?

我的一切发言可能有错的遍体鳞伤,但是,和你们的交流确实能让我学到东西。
我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就永远也学不到东西,不是吗?

反正谢谢LZ和猫版还有其他朋友的所有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0-5-24 2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4# 韦伯猫


    其实我觉得看电影从老片看起是正常的学习模式。
当然只是看老片中的经典,就比如1927年的《大都会》,1951年的《火车怪客》,1941年的《公民凯恩》等等
其实,这些片子比现在大多数的好莱坞大片都好看,相信这么出名的电影大家都看过吧。

当今电影的元素其实创新成分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了,研究电影从老片看是再好不过的了。

关于做笔记,我觉得可能是我自己的习惯问题,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归纳。
我不知道这个方法是否正确,但我自己觉得自己确实从归纳上面学到了不少东西。(其实和一些喜欢流行泡泡的女生一样喜欢整理某某歌星的歌词本我觉得是一个性质。)

我的专业是车辆工程,一个纯机械类的专业。可能我的许多习惯也和自己的专业有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20:09 | 只看该作者
完全同意猫版的意见。
听音乐与玩钢笔一样,首先是兴趣使然,再言及其他。否则哪位笔友想买龙、鸟的话,必须先练好书法,想看原版《阿凡达》,则需先英语过8级。
最重要的是,自己还没有出师之前,最好不要妄加论断好为人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0-5-24 18:50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初学者,就是什么乐理知识都不懂的人。

音乐,先听感觉,分析么,完全没必要。音乐,归根到底,心理的共振,不需要原因的。

交响乐的聆听笔记,看到你的笔记了。我认识很多很多玩音乐,听音乐的人,从听垃圾流行到作曲的,指挥的,我从来没看到任何人写过这种笔记,也从来没听说任何人,用这种办法来理解音乐啊。

听现场和听CD是有本质区别的。音乐,并不止是听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地方,N多人专心干一件事情,另外N多人专心观察这批人干这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本身就是一种祭拜。

欢迎来参观排练。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互相依托的。一般来说从感性认识培养兴趣,理性认识有助于系统性的学习。缺少兴趣,就不对了。

不知道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最怕的就是走火入魔。

从这点上,可见一斑了:以前学看电影也是从无声电影看起的,(当然是浅尝辄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0-5-24 12:36 | 只看该作者
听不懂内容,但也可以听出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0-5-24 1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y94563007 于 2010-5-24 11:32 编辑

回复 30# 韦伯猫



    首先,谢谢你指出我第一个回复里面所说的《Hallelujah》的问题。
关于这个我没有考究过,只是凭着记忆和感觉把它归纳在中世纪圣歌里面了。
具体的是不是出自中世纪这个问题,我有空了一定好好考究考究。非常感谢你的指出。

其次,我没有你了解那么多的文字,所学的外语也只不过英德日三种,“Vidimus stellam ejus in Oriente et venimus cum muneribus adorare Dominum.”这种文字我也只是看着比较熟悉而已。

其三,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貌似您是位上海的大学老师吧?教学经历,社会阅历等方面都不能和您相比。但我习惯的学习方式就是贯穿式的,什么东西都要从它的根源学起,以前学看电影也是从无声电影看起的,(当然是浅尝辄止),所以我觉得我和你的想法也并不矛盾,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我也只是提倡稍微了解即可。

其四,我和你对于初学者的划分好像有所不同,你眼中的初学者是有一定乐理知识的,知道变调在乐曲中的情感变化等。但我所说的初学者是还没有跨入音乐殿堂大门的,连什么是和铉什么是调式都不懂的人。
对于他们,我想连阅读交响乐的聆听笔记都困难吧?
我摘要一段海顿《G大调第94号交响曲》笔记大家看看

第二乐章:行板
主题与变奏曲式,2/4拍,C大调
乐器:………………(此处省略)

主题
段a:
小提琴,p,断奏主题。
曲谱:………………(省略)
段a反复,pp,弦乐拨弦伴奏。“惊愕”和弦,ff

段b:
小提琴,p,主题继续
曲谱:………………
段b以长笛和双簧管重复主题。

第一变奏:
a。主题开始,f,弦乐奏出高音区的对旋律,p。段a反复
…………
…………
…………

我不知道我眼中的初学者有多少能理解或者聆听音乐的时候能够做出差不多的笔记。
要是连这份笔记都做不出的话那么花那么多钱去听现场和在家听CD有区别吗?

最后我要重申一下,昨天听了贵乐团的作品十分仰慕你们。也非常向往能去看你们的排练。本人也是上海人,现在在长春读书,假期中能回上海,所以想冒昧的问下是否有机会能去现场聆听贵乐团的排练?

然后感谢这个论坛给予我们讨论音乐的一个宽松环境和韦伯猫对于我们后辈的包容。
因为以前在一个论坛上面就五月天是不是摇滚乐队这个问题我和站长发生了争论。
最后我被永久的禁言了。
十分感谢猫版的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0-5-24 1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py94563007


   我觉得不能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单纯的爱好。音乐的最初目的,或者说也是最终目的是让听众愉悦。不可否认,对音乐懂得越多,能从音乐中获得的快乐越多。但是你不能因此否认,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能从音乐中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如果某种音乐不能让听众得到愉悦,那么这部分的观众自然会离开它;因此,我们应该可以推定:(主动)听音乐的人,都从音乐中得到了满足。
如果以上推定成立,那么音乐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何必要求他们一定要“懂“音乐呢?真心喜爱音乐的人,自然会努力提高自身音乐修养,以求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愉悦;只是随便听听,也很好,起码他们也是在追求一种健康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5-23 23:28 | 只看该作者
我倒觉得听交响乐是一步到位,造空中阁楼。

一个初学者的耳朵怎么能够处理那么多的元素?

不知道你们 ...
py94563007 发表于 2010-5-23 22:20



    交响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要从中世纪开始听,个人感觉,无稽之谈。

中世纪是啥?格利高里圣咏?
那就看看格利高里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来自与它的功能,宗教精神要求理性,禁欲,有节制,因而圣咏也呈现出朴素风格,歌词为拉丁文,大部分为圣经内容,音乐要服从歌词,因而旋律为无伴奏、无固定节拍,平稳进行(以级进和三度为主,偶尔四五度跳)的单声部音乐,即兴式的,而且是纯男声。(

文字?拉丁文,没人认识。我玩了2年拉丁文的曲子,说白了还是只会念,不懂啥意思。
旋律?基本上按照古调式的旋律进行,没什么跳动
和声?无
伴奏?无

好,说了以上这些,这东西很明白了,东西是好东西,绝对的修生养性。但是,轮复杂程度,可以说,比现在大家听的流行音乐要简单。我承认现在的流行音乐,旋律垃圾到一匹了。但是好歹还有过所谓的欧美流行音乐,那里面的旋律,可圈可点的东西多了。伴奏,好歹有和声了。

再说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音乐在音乐史上被认为是复调音乐的一个顶峰。主要的文艺复兴音乐的对位比巴洛克都要复杂和严格,造就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顶峰。
对于一个器乐学生来说,能够大概搞清楚点巴赫的就已经是凤毛麟角,别说初学者。

看看交响乐:
一般学,似乎大家都知道命运,知道欢乐颂。
这些是什么?主调音乐为主(当然命运末乐章有一段不是很严格的卡农),旋律性,极为强烈,伴奏,很教科书的和声进行。

相对于流行音乐,也是主调音乐,绝对教科书式样的和声伴奏来说,只不过是进了一步。

同样一个命运,老手能够把整本总谱听出来,新手也能把旋律和伴奏分出来。做到这点,不就够了?

继续认为,从中世纪开始,太无聊。从文艺复兴开始,太难,比登天还难。


以上仅作为探讨,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0-5-23 23:23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赞同韦伯猫的一句话。
意思就是说中国没有欣赏中世纪音乐的土壤。

我对此也很有感触,我甚至觉得中国没有音乐的土壤。
中国没有艺术的土壤。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摇滚,朋克,流行,统统都没有他们生存的土壤。
电影也是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0-5-23 2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viva0228


    对,你说的很对,我很赞同。
但是对于不懂音乐的人听摇滚和听交响乐有区别吗?
...
py94563007 发表于 2010-5-23 23:18



    关键在于“共鸣”,心理上的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  桂公网安备45110002000142    

GMT+8, 2025-2-7 10:12 , Processed in 0.138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