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rogeriu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宝龙这个品牌翻译得有点俗气,糟蹋了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8-11-6 0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xchina 于 2008-11-5 16:30 发表
其实比起万宝龙这个名字,我觉得把Meisterstück翻译成“大班”更难接受。。。

我倒觉得要是直译成大师之作更不爽
82#
发表于 2008-11-6 03: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竹中客 于 2008-11-6 02:17 发表

我倒觉得要是直译成大师之作更不爽


当然不能直译。这又不是科学论文,务求精确。文学作品、商标名称翻译,讲求的是“信、达、雅”。而商标的翻译,还要考虑足够地醒目、吸引人。比如著名的美国医药保健品制造商 Johnson & Johnson 翻译为“强生”,Benz 汽车翻译为“奔驰”,既与原文谐音,字面意思又非常贴切于商品的功能,叫起来又很响亮、上口,是非常经典的商标翻译范例。

至于对所谓“港译”的看法,我也认为一般的港译是比较烂(在此声明,我是广东人,但是生长在山东,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工作、生活至今达15年之久,粤语与国语同样流利),但是不可一棍子全部打死,有一些译法还是很经典的,比如:

McDonald,麦当劳。吃的面包、汉堡包是麦子做的,想吃?那就应当劳动!呵呵!粤语发音与英文极其相似,文意很贴切,社会意识导向也很正面、积极。有意思的是,原本翻译为“麦当奴”,意义上就差很多了。后来改成了现在的译名。

Hennessy,轩尼诗。粤语发音很接近,字面也给人很浪漫、轩昂的感觉!

Lexus,凌志,听起来很积极、振奋!

Canon,佳能,幸亏没有直接译成“加农”,让人想到大炮!

Menolta,美能达,相当贴切。

Pfizer,世界顶级制药公司,译为“辉瑞”。

犀飞利,原文Sheaffer,虽然看起来译得不算高明,但是非常醒目,叫起来很响亮,商业效果很好。“犀利”这个词,在广东话里是“厉害”的意思,“犀飞利”是“非常厉害”,很地道的粤语词汇。
83#
发表于 2008-11-6 0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6 00:17 发表
香港的胡乱翻印的印象,我觉得最开始是因为港人对 好莱坞电影 的 中文译名 的翻印。我记得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原名叫《Pretty Woman》,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那部《风月俏佳人》,当时的港译是《麻雀变凤凰》,晕倒~
...


这位朋友说“英文是香港人的母语”,我不同意。在香港,英语的地位仍然是外来语,人们日常交往还是用自己的母语——汉语粤方言。只有在港英时期,政府工作人员在办理一些公务时(“一些”,不是“全部”)会用英语。回归以后,国语和粤语是绝对的官方语言,只有司法界还在沿用英语。

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华人,只有新加坡人。在新加坡,英语占主导地位。
84#
发表于 2008-11-6 05:35 | 只看该作者
万宝龙就是伴随铜臭的,鸟笔也不喜欢,还是用我的PAX吧,同样来自德国,价格公道,品质也不错,适合国人使用,做人要低调.
85#
发表于 2008-11-6 06: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吾斯人 于 2008-11-6 05:35 发表
万宝龙就是伴随铜臭的,鸟笔也不喜欢,还是用我的PAX吧,同样来自德国,价格公道,品质也不错,适合国人使用,做人要低调.



貌似以前的“PAX托”。
86#
发表于 2008-11-6 06:57 | 只看该作者
Slaoao兄早
87#
发表于 2008-11-6 07: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ippo12345 于 2008-11-6 06:57 发表
Slaoao兄早


ZIPPO兄早。

讨论MB中文翻译,应该考虑历史背景。
小弟愚见:

1,万宝龙是香港翻译,是为将白话和英语的人准备的,根本没考虑普通话的发音。
2,普通话在香港一直是弱势,60岁以上的很少人懂,40岁以上很不标准,20岁的后生有点吃力,白话词语用普通话音。
3,以现在MB产品的定位,”万宝龙“不是为酸文人准备的,不关心文雅什么的。尤其在中国,看看MB在大陆的代言人,李能和凯齐比吗?
88#
发表于 2008-11-6 08: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r_chenlei 于 2008-11-6 03:35 发表
“犀利”这个词,在广东话里是“厉害”的意思,“犀飞利”是“非常厉害”


陈兄也来啦
笔名的翻译,Sheaffer的翻译我反而觉得有点太高调了,哈哈。鸟的 百利金 翻译的也不咋地,我记得原来的译名好像是 百利勤 ,kan 翻译成 勤,还可以接受,翻译成 金,我是怎么也想不通。
89#
发表于 2008-11-6 08:30 | 只看该作者
"大班"的翻译,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90#
发表于 2008-11-6 10:0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得极是

万宝龙的译名的确俗腻,虽然用粤语发音,的确还接近原文的法文读音。49年之前,中国的商业中心在上海,所以那时候的品牌译名多从沪语的发音,如派克、华特曼,但那时的译名一般还比较雅致。49年以后,香港成为商业中心,品牌译名一是多从粤语的读音,这倒没什么不可以,但有的俗不可耐,如“万宝龙”、“万得派”、“百利金”,有的则是寡淡无味,如“瑞士卡达”。

的确,电影的译名可能更好说明问题,Waterloo Bridge在沪上译作“魂断蓝桥”,成为绝译。放在香港,也许会被译成“玉女情史”或“街头鸳鸯之殉情”。
91#
发表于 2008-11-6 10: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2#
发表于 2008-11-6 10:08 | 只看该作者
哪里都有好和不好 谁说了算? 呵呵
只希望那些踩粤语的就别再强调自己是广东人了 面子是别人给的……
粤语的精髓:言简意赅
看看陈永泉和李金斗的段子8
孰是孰非 天下大同
93#
发表于 2008-11-6 10: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r_chenlei 于 2008-11-6 03:45 发表


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华人,只有新加坡人。在新加坡,英语占主导地位。


新加坡华人也没有将英语作为母语,母语还是中文(他们叫华语)。

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英语只是四大官方语言之一,在理论上的官方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当然,由于英语的国际地位还有新加坡不同种族间的交流需要,英语的实际地位是主导地位。

新加坡的学校里有母语课(mother tongue),是必需的,各个不同种族的孩子都要修自己的母语,当然,这个和上学成绩好坏就一样了,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好,毕竟日常生活还是英语主流。

在新加坡以英语为母语的,恐怕只有欧亚混血和白人
94#
发表于 2008-11-6 10: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5 16:55 发表


我正和你相反,我当时看到 乔丹的翻译,晕了好久~
我奇怪为什么Jordan的dan翻译成 丹,而Zidane 的dane翻译成 达内,那个e发音的吗?双音节的?


哈哈,老兄从汉语拼音角度上想想Zidane
95#
发表于 2008-11-6 12: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ato 于 2008-11-6 10:08 发表
哪里都有好和不好 谁说了算? 呵呵
只希望那些踩粤语的就别再强调自己是广东人了 面子是别人给的……
粤语的精髓:言简意赅
看看陈永泉和李金斗的段子8
孰是孰非 天下大同


你指的是我了?如果你认为我是在“踩”粤语,那你根本就没有认真看我的帖子。我的评论是中性的。香港的一些商业性译名是比较烂,但我后面也举例说明一些港译是非常经典的!

第一,我是广东人,我当然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母语,爱自己的文化之根。第二,香港只是粤方言区的一小部分,不能代替广大的粤方言区。第三,一些较为俗气的世界名牌译名多数出现在香港经济开始腾飞的1960年代,是一个暴发户层出不穷的年代,当然对其评价必须坚持“历史原则”,不能脱离当时的商业文化环境,这些在前面的发言中,我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

所以,拜托你先读懂别人的发言。我说的是不要片面,“不要一棒子打死”。

粤语的美感,最集中地体现在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语音、构词、语法方面的原貌。粤语的先声,是秦统一后派驻岭南三郡的戍卒所操的秦、楚方言,其最终定型是在唐、宋时期。许多唐诗、宋词,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念已经完全不对仗、押韵了,但用粤方言念则完全对仗、押韵,就是实证。

最能体现粤语的美感的,就是粤语音乐作品,一是传统的粤剧、粤曲,再就是现代的粤语流行歌曲。粤语的9个声调、富有弹性的入声,配合7个音符,组成非常优美的曲调。再看歌词,无论传统粤曲,还是现代流行歌曲,那古汉语式的用词和句式,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很强的文采。

[ 本帖最后由 mr_chenlei 于 2008-11-6 13:42 编辑 ]
96#
发表于 2008-11-6 12:3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包括商标翻译在内的商业性名号翻译,的确有其自己的规律,不能完全用文人的眼光去评判。商品本身的目标客户群定位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所以,对于一个商品、商号的译名是否“好”,不同的群体当然会“见仁见智”,一点都不奇怪。

但是,的确有一些公认的、非常成功和经典的范例。同时,也会存在一些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反面范例。比如我前面举过的“麦当奴”和“麦当劳”,仅仅改了一个字就有天壤之别!
97#
发表于 2008-11-6 12:41 | 只看该作者
香港人的确很自我。翻译都是按照白话翻的。在他们的 眼里,根本没有普通话。

奔驰这么好的名字,到他那叫“平治”,我日,直接想到药膏。

罗纳尔多这么琅琅上口的名字,到他那叫“朗拿度”,音是没错,但感觉实在太土。

总结:香港人根本不晓得什么叫“信达雅”,只要音对即可,至于文字的含义嘛,不知道,没感觉。
香港人实在太tmd没文化了。所以,香港人拍出那种“赤壁”电影就可以理解了。
98#
发表于 2008-11-6 1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2# 的帖子

偶实在很喜欢你的 黑虎鱼,哈哈
99#
发表于 2008-11-6 12:44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兄台太片面了, 从粤语的角度来说, “平治想不到药膏,“朗拿度感觉也不会土;

很多人根本不了解香港就说香港人没文化, 其实从平均水准来说,两岸三地, 就数大陆最没文化.
100#
发表于 2008-11-6 1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8-11-6 10:34 发表


新加坡华人也没有将英语作为母语,母语还是中文(他们叫华语)。

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英语只是四大官方语言之一,在理论上的官方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当然,由于英语的国际地位还有新加坡不同种族间的交流需 ...


我原话说的是“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华人”,是将“母语”二字加了引号的。可能你没有理解我的真实意思。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华语和马来语。这与你所说的“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的情况完全不符。马来人的人口占少数,70%的人口为华裔。

作为一个英联邦国家,英语在3种“官方语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经验是,在新加坡,大街上遇到一个人,他(她)会先与你说英语,在确认对方也是华人后,才改成华语。但是在日常交往中,英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且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与儿女之间交流完全“各说各话”——父母对孩子说的是华语,孩子与父母对话却完全说英语(当然他们完全会说华语,只是平时很少说而已)。

这与在香港的情况完全不同。在香港,人们日常交流完全用粤方言,只是其中会偶尔穿插一点英文词汇或者英式粤语词汇。

[ 本帖最后由 mr_chenlei 于 2008-11-6 13:44 编辑 ]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6-26 16:38 , Processed in 0.150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